人工甜味剂或伤心血管,“0糖0卡”食品还能吃吗?

发布时间: 2023-03-07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
  很多人在购买饮品或零食时,会选择无糖产品。“无糖”,其实是用甜味剂代替了白砂糖等添加糖。
 
 
  在众多甜味剂中,赤藓糖醇因为甜度高、“0热量”,已成为诸多“零卡糖”“低糖食物”的主要代糖配料。
 
  英国《自然·医学》杂志近日刊载一项研究警告,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采访专家,解读甜味剂的健康真相,教你科学吃“甜”。
 
  受访专家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阮光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赤藓糖醇会伤心血管吗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对1157名有心脏病风险的人群和8名健康志愿者随访3年发现:
 
  当参与者食用含有大量赤藓糖醇人工甜味剂的加工食品时,数天内观察到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显著升高,且凝血风险水平增加;
 
  有糖尿病等心脏病风险因素的患者,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会增加1倍。
 
 
  研究作者、克利夫兰诊所预防心脏病学联合科主任斯坦利·赫森介绍,该研究存在局限性,临床研究只观察到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后续研究还需进一步验证在更多普通人群中的结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
 
  赤藓糖醇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作为甜味剂使用又近乎零热量,这个研究结论确实挺让人震惊。但这个研究样本量不是很大,随访时间不是太长,选择的健康受试人群也很少,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论证。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大众完全没必要过分担心。从1879年糖精问世至今,甜味剂广泛应用于糕点、饼干、调味品、糖果等食品和饮料中。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权威肯定。
 
  我国对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制度,只要合规生产上市的相关食品都是安全的。
 
  甜味剂有两大优势
 
  权威医学期刊《自然》杂志曾公开指出,糖(添加糖和游离糖)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它好比另一种烟草,是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摄入过多会引发肥胖,增加慢性病如糖尿病等的风险,就像慢性自杀。
 
 
  控糖成为很多人追求健康的一种理念,代糖越来越受欢迎:
 
  甜度高热量低
 
  甜味剂的甜度堪比、甚至超过糖,但热量更低,在膳食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作为代糖,对肥胖、糖尿病等有控糖需求的人来说十分有益。
 
  不易引发龋齿
 
  糖残留在口腔内部,会经微生物代谢后产酸,腐蚀牙釉质,导致龋齿。而甜味剂不能被口腔细菌代谢利用,可降低龋齿发生风险。
 
  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多种,包括低倍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以及高倍甜味剂,如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
 
  赤藓糖醇的最大优势是口感相对更好,此外,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赤藓糖醇能量系数为0千焦/克,而其他糖醇类则为10千焦/克。
 
  甜味剂目前已被推荐为糖尿病患者的膳食选择。《成人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指出,糖尿病患者适当摄入非营养性甜味剂食品/饮料是安全的。?
 
  健康吃“甜”做好4个细节
 
  需要提醒的是,甜味剂的作用不该过度夸大,它不能促进减肥、改善代谢。
 
  要想兼顾口味和健康,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 别忽视食物摄入量
 
  要警惕“零卡”带来的错觉,一些消费者可能因零糖、低卡(使用代糖)食品或饮料的热量相对较低,便忽视控制摄入量,最后反而吃得更多,额外增加能量摄入。
 
  2 吃前阅读配料表
 
  使用甜味剂代糖的食品、饮料并不一定“无能量”,建议购买时阅读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我国法规要求,所有食品包装上都标注营养成分表,标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以及这些营养素占每日参考量的百分比。
 
 
  一般营养成分表都以100克或者100毫升为单位,可以根据食用的总量轻松计算摄入的能量和含糖量。
 
  3 零食选择小包装
 
  虽然有些零食标注“无糖”,但其可能是高油、高盐、高脂肪,吃多了同样不利于健康。若实在想吃的话,可以考虑购买小包装产品,既能过过瘾,也不会过量摄入。
 
  4 特殊人群要当心
 
  高血糖人群应注意食品配料中可引起血糖升高的淀粉类碳水化合物,或参考医生建议选择产品。
 
  个别人群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糖醇后可能会有腹泻反应,这是一种渗透性腹泻,与日常生活中由微生物引发的腹泻不同,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选择少吃些。
 
  最后,专家提醒,馒头、米饭、面条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也会转化成大量的葡萄糖等,应控制摄入量。
 
  无论普通健康人群,还是有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饮食绝不只控糖一项,而是要注意合理膳食、吃动平衡,这样才能让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指标长期保持健康和稳定。(记者 任琳贤)

首页 > 安全警示

人工甜味剂或伤心血管,“0糖0卡”食品还能吃吗?

发布时间:2023-03-07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

  很多人在购买饮品或零食时,会选择无糖产品。“无糖”,其实是用甜味剂代替了白砂糖等添加糖。
 
 
  在众多甜味剂中,赤藓糖醇因为甜度高、“0热量”,已成为诸多“零卡糖”“低糖食物”的主要代糖配料。
 
  英国《自然·医学》杂志近日刊载一项研究警告,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采访专家,解读甜味剂的健康真相,教你科学吃“甜”。
 
  受访专家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阮光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赤藓糖醇会伤心血管吗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对1157名有心脏病风险的人群和8名健康志愿者随访3年发现:
 
  当参与者食用含有大量赤藓糖醇人工甜味剂的加工食品时,数天内观察到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显著升高,且凝血风险水平增加;
 
  有糖尿病等心脏病风险因素的患者,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会增加1倍。
 
 
  研究作者、克利夫兰诊所预防心脏病学联合科主任斯坦利·赫森介绍,该研究存在局限性,临床研究只观察到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后续研究还需进一步验证在更多普通人群中的结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
 
  赤藓糖醇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作为甜味剂使用又近乎零热量,这个研究结论确实挺让人震惊。但这个研究样本量不是很大,随访时间不是太长,选择的健康受试人群也很少,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论证。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大众完全没必要过分担心。从1879年糖精问世至今,甜味剂广泛应用于糕点、饼干、调味品、糖果等食品和饮料中。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权威肯定。
 
  我国对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制度,只要合规生产上市的相关食品都是安全的。
 
  甜味剂有两大优势
 
  权威医学期刊《自然》杂志曾公开指出,糖(添加糖和游离糖)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它好比另一种烟草,是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摄入过多会引发肥胖,增加慢性病如糖尿病等的风险,就像慢性自杀。
 
 
  控糖成为很多人追求健康的一种理念,代糖越来越受欢迎:
 
  甜度高热量低
 
  甜味剂的甜度堪比、甚至超过糖,但热量更低,在膳食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作为代糖,对肥胖、糖尿病等有控糖需求的人来说十分有益。
 
  不易引发龋齿
 
  糖残留在口腔内部,会经微生物代谢后产酸,腐蚀牙釉质,导致龋齿。而甜味剂不能被口腔细菌代谢利用,可降低龋齿发生风险。
 
  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多种,包括低倍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以及高倍甜味剂,如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
 
  赤藓糖醇的最大优势是口感相对更好,此外,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赤藓糖醇能量系数为0千焦/克,而其他糖醇类则为10千焦/克。
 
  甜味剂目前已被推荐为糖尿病患者的膳食选择。《成人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指出,糖尿病患者适当摄入非营养性甜味剂食品/饮料是安全的。?
 
  健康吃“甜”做好4个细节
 
  需要提醒的是,甜味剂的作用不该过度夸大,它不能促进减肥、改善代谢。
 
  要想兼顾口味和健康,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 别忽视食物摄入量
 
  要警惕“零卡”带来的错觉,一些消费者可能因零糖、低卡(使用代糖)食品或饮料的热量相对较低,便忽视控制摄入量,最后反而吃得更多,额外增加能量摄入。
 
  2 吃前阅读配料表
 
  使用甜味剂代糖的食品、饮料并不一定“无能量”,建议购买时阅读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我国法规要求,所有食品包装上都标注营养成分表,标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以及这些营养素占每日参考量的百分比。
 
 
  一般营养成分表都以100克或者100毫升为单位,可以根据食用的总量轻松计算摄入的能量和含糖量。
 
  3 零食选择小包装
 
  虽然有些零食标注“无糖”,但其可能是高油、高盐、高脂肪,吃多了同样不利于健康。若实在想吃的话,可以考虑购买小包装产品,既能过过瘾,也不会过量摄入。
 
  4 特殊人群要当心
 
  高血糖人群应注意食品配料中可引起血糖升高的淀粉类碳水化合物,或参考医生建议选择产品。
 
  个别人群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糖醇后可能会有腹泻反应,这是一种渗透性腹泻,与日常生活中由微生物引发的腹泻不同,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选择少吃些。
 
  最后,专家提醒,馒头、米饭、面条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也会转化成大量的葡萄糖等,应控制摄入量。
 
  无论普通健康人群,还是有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饮食绝不只控糖一项,而是要注意合理膳食、吃动平衡,这样才能让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指标长期保持健康和稳定。(记者 任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