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邮箱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
当前,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难免让人焦虑不安。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在此为您解读可能出现的误区,帮助您对呼吸道疾病理性认识、科学诊治。
呼吸道疾病高发且存在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风险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人群普遍易感。
现阶段,比较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等。这些呼吸道的感染一般都会出现咳嗽、咳痰、流鼻涕、发烧、浑身乏力的症状。也有一些人出现了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混合感染就是同时感染2种以上的病原体,临床上的“混合感染”多数以病毒、细菌、支原体的组合为主。
哪些人容易出现混合感染?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是呼吸道疾病的易感人群,也更易出现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儿童要加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也避免接触病患,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对呼吸道疾病,您可能有这些认知误区
1. 今年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更多了?疾病的特征和往年一样
每年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常见的如肺炎支原体、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比夏季和春季活跃,导致感染人群的明显增加。这些疾病的特征和往年一样,愈后都比较好,不需要担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我国今年已进入流感季节,目前以甲型流感为主,也有乙型流感流行,单核细胞增多症也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导致,疾病呈自限性,发病率没有比往年增加。再结合支原体自身的流行病学规律,每3-7年它会出现周期性的流行,因此今年儿童支原体肺炎呈流行趋势。
2. 坐等呼吸道疾病自愈?看情况
对于年轻、免疫力正常的健康人群,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可以先在家观察3到5天,同时注意多休息,饮食清淡,多喝水,避免劳累,一般一周左右症状就会自行缓解。但如果患者持续高热不退,咳嗽不缓解,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等情况,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完善血常规、胸部影像学等检查,明确有无进展为肺炎。必要时完善呼吸道病原学检查,尽快接受针对性治疗。而对于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尽快确诊感染哪种病原体,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3. 可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等药物?不建议
阿奇霉素是处方药,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目前虽然肺炎支原体感染占比不少,但从整体来看,病毒仍然是当前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常见的病毒包括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而阿奇霉素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儿童用药不能随意,要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儿童年龄小,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滥用药物可能造成孩子的不良反应,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包括剂量合适、疗程适宜、给药途径正确等。
4. 网上购买“医院同款”雾化器在家自疗?不靠谱
医院购买医用雾化器等医疗设备,要遵循严格的程序,且由监管部门和医院质控部门进行产品质量监控。而网上销售的家用雾化器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约束,所谓的“医院同款”并不靠谱,只是一个营销噱头。退一步讲,即使雾化器可以做到同款,但诊疗思路也无法做到“同款”。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雾化治疗,有没有雾化禁忌症,雾化药方和时长如何确定,雾化过程中要防范哪些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如何应对等,医生都得经过认真考虑,并且根据不同的患者,确定不同的方案。购买“医院同款”,在家雾化治疗未经医生诊疗,风险不容低估。雾化方式不当,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而且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5. 肺炎症状没有好转应赶紧换药、有所好转就可以停药?不可取
很多药物治疗疾病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治疗肺炎一般需要观察48至72小时。经过48至72小时经验治疗后,无反应或症状加重则考虑初始治疗无效,才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或调整治疗方案,而且不同的药有不同疗程,只有使用正确的药物、足够的疗程,才能完全发挥药物该有的效果,私自换药、停药的行为不可取。
做好自我防护,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预防疾病千万条,自我防护第一条。为科学应对冬季呼吸道疾病,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示您,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加强个人防护,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1. 预防呼吸道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是接种疫苗。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建议具备接种条件的高危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
2.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均衡饮食等,避免过度疲劳。
3.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
4. 尽量减少聚集,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如确需前往医院或其他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地方,需戴好口罩。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综合自健康中国、中国新闻网、科技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北京青年报、华声在线等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2023-11-27来源:湖北网络辟谣
当前,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难免让人焦虑不安。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在此为您解读可能出现的误区,帮助您对呼吸道疾病理性认识、科学诊治。
呼吸道疾病高发且存在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风险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人群普遍易感。
现阶段,比较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等。这些呼吸道的感染一般都会出现咳嗽、咳痰、流鼻涕、发烧、浑身乏力的症状。也有一些人出现了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混合感染就是同时感染2种以上的病原体,临床上的“混合感染”多数以病毒、细菌、支原体的组合为主。
哪些人容易出现混合感染?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是呼吸道疾病的易感人群,也更易出现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儿童要加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也避免接触病患,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对呼吸道疾病,您可能有这些认知误区
1. 今年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更多了?疾病的特征和往年一样
每年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常见的如肺炎支原体、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比夏季和春季活跃,导致感染人群的明显增加。这些疾病的特征和往年一样,愈后都比较好,不需要担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我国今年已进入流感季节,目前以甲型流感为主,也有乙型流感流行,单核细胞增多症也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导致,疾病呈自限性,发病率没有比往年增加。再结合支原体自身的流行病学规律,每3-7年它会出现周期性的流行,因此今年儿童支原体肺炎呈流行趋势。
2. 坐等呼吸道疾病自愈?看情况
对于年轻、免疫力正常的健康人群,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可以先在家观察3到5天,同时注意多休息,饮食清淡,多喝水,避免劳累,一般一周左右症状就会自行缓解。但如果患者持续高热不退,咳嗽不缓解,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等情况,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完善血常规、胸部影像学等检查,明确有无进展为肺炎。必要时完善呼吸道病原学检查,尽快接受针对性治疗。而对于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尽快确诊感染哪种病原体,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3. 可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等药物?不建议
阿奇霉素是处方药,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目前虽然肺炎支原体感染占比不少,但从整体来看,病毒仍然是当前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常见的病毒包括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而阿奇霉素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儿童用药不能随意,要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儿童年龄小,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滥用药物可能造成孩子的不良反应,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包括剂量合适、疗程适宜、给药途径正确等。
4. 网上购买“医院同款”雾化器在家自疗?不靠谱
医院购买医用雾化器等医疗设备,要遵循严格的程序,且由监管部门和医院质控部门进行产品质量监控。而网上销售的家用雾化器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约束,所谓的“医院同款”并不靠谱,只是一个营销噱头。退一步讲,即使雾化器可以做到同款,但诊疗思路也无法做到“同款”。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雾化治疗,有没有雾化禁忌症,雾化药方和时长如何确定,雾化过程中要防范哪些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如何应对等,医生都得经过认真考虑,并且根据不同的患者,确定不同的方案。购买“医院同款”,在家雾化治疗未经医生诊疗,风险不容低估。雾化方式不当,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而且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5. 肺炎症状没有好转应赶紧换药、有所好转就可以停药?不可取
很多药物治疗疾病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治疗肺炎一般需要观察48至72小时。经过48至72小时经验治疗后,无反应或症状加重则考虑初始治疗无效,才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或调整治疗方案,而且不同的药有不同疗程,只有使用正确的药物、足够的疗程,才能完全发挥药物该有的效果,私自换药、停药的行为不可取。
做好自我防护,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预防疾病千万条,自我防护第一条。为科学应对冬季呼吸道疾病,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示您,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加强个人防护,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1. 预防呼吸道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是接种疫苗。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建议具备接种条件的高危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
2.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均衡饮食等,避免过度疲劳。
3.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
4. 尽量减少聚集,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如确需前往医院或其他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地方,需戴好口罩。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综合自健康中国、中国新闻网、科技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北京青年报、华声在线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