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寒除湿、增强免疫、舒畅情志……入伏以来,多地持续“热辣滚烫”,晒背风掀起热潮,晒背养生被频频“种草”。晒背养生是否有科学依据?真的有用吗?又有哪些临床价值?记者进行了采访。
“中医认为阴阳二气是人体主要的构成,阴阳平衡是保证人的健康和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所以中医提出要重视阴阳的养护。什么时候养阴,什么时候养阳,则需要顺势而养,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中医的一个理论。在此背景下,才出现了冬病夏治的一系列举措,如捂汗晒太阳,其实就是在提升人体阳气,这是科学的方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专家温长路说。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中医科主任肖岚表示,三伏天晒背是一种结合中医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养生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一定科学依据和临床价值。中医认为,三伏天晒背可以祛除湿气和寒气,补充阳气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阳气的主要通道,晒背可以温补阳气,对阳虚体质的人群有较好效果。虽然现代研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晒背具有特定的健康益处,但适度的阳光曝晒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同时,适量的日光照射有助于改善心情。
因此,从临床价值看,晒背养生不无道理。一是可以促进骨骼健康,通过增加维生素D水平来预防骨质疏松、佝偻病等疾病。二是促进心理健康,或助于缓解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和抑郁症状。三是提高免疫力,有研究表明,适量的阳光暴露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价值明显,但三伏天晒背并非适合所有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樊茂蓉表示,三伏天晒背主要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时提升人体阳气,适宜体质偏阳虚者。尤其阳虚体质者,常感到手脚怕冷、难以食凉、晚上起夜或受到长期腹泻的困扰,适当的晒背是一种温和有效的调理方式。然而,对于阴虚火旺或有实火的人群,三伏天应避免晒背。阴虚火旺体质者常表现为怕热、口干、手脚心热、烦躁、盗汗等,实火体质者常表现为容易口舌生疮、口干舌燥、大便偏干等,若此类症状明显,则应避免晒背,以免加重体内燥热,不利于健康。
“中医提倡对疾病的治疗和养生保健都是个性化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养生和治疗方法,这非常关键。”温长路提醒,“不能千篇一律都到太阳下晒。如都按同一模式晒,这不符合中医理论,也不符合人体生理状态。在时间选择上,建议上午9:00至10:00左右,阳光已经出来了,但热度不大;如下午晒,建议16:00以后。晒背时长则根据体能决定,年轻力壮的人15分钟即可,孩子、女性及体质较弱者,10分钟即可。晒太阳时,要注意对眼睛、脸面等重要部位的保护,避免因受强紫外线的刺激而造成损伤。在坚持晒太阳的同时,要注意足够水分补给。如果平常出汗较多,尤其不晒太阳都出汗的人群,可以用淡盐水。晒的过程中随时注意自己的脉搏、心率等其他明显指标,如感到不适,立即到阴凉处或者要通风处降温。”
肖岚补充,每周建议晒三次,隔一天晒一次,且做好防晒措施,如穿浅色、薄的宽松衣服,戴帽子或使用遮阳伞保护头部,避免在有风的环境里晒背,以防感冒。此外,晒背后不宜立即洗澡或吹空调。
“适当晒一下太阳是可以的。但皮肤裸露在日光下超过二十分钟则很可能会被晒伤,轻则日光性皮炎、色沉等;重则会导致皮肤肿瘤,如日光性角化病。”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外科主任戴耕武提醒。
“三伏天气温高,暑热重,晒背要讲究策略,避免正午炎炎烈日之时。同时,晒背时间应控制得当、不宜过长,以免暑热侵袭,反受其害,得不偿失。总之,三伏天晒背需根据个人体质与天气状况灵活调整,方能达到最佳养生效果。”樊茂蓉总结,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三伏天的各种中医养生方法,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盲从。 (中国经济网记者郭文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