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先任
“揭开量子赋能农作物、抗病抗灾还增产的惊天秘密”“转动眼球并配合远近距离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视度数”“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近年来,一些夹杂着科学概念、专业术语的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大肆传播,收割无数流量,推销兜售各种保健品、营养品、化妆品等。(5月28日新华社)
当下,网络成了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普自媒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吃香。虽然网络“科普热”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了科普教育,但当前网络科普还存在一些乱象,比如内容真假难辨,存在价值导向偏颇、粗制滥造等问题。一些博主将制作散布网络伪科普当成了“流量密码”“赚钱工具”,大量炮制伪科普视频,还有一些无良医疗机构通过推送科普文章发布违法违规医疗广告。
对于“伪科普”借助网络浑水摸鱼,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和审查机制,提高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违法成本,加强对“伪科普”的整治行动。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也要尽好管理责任,及时下架鱼目混珠、误导受众的伪科普内容,保护原创,鼓励创作更多优质科普类短视频,让一些博主将“伪科普”当成“流量密码”的企图落空。
要铲除“伪科普”滋生的土壤,还要加强科普教育,增强公众的科学素养与辨识能力,更好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此前国家相关部门联合打造“科学辟谣平台”,很有必要。通过疏堵结合,形成各方合力,净化网络空间,让“伪科普”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