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邮箱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
倏忽寒将至,今朝恰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此时如果防护不当,身体受到寒气侵袭,就会损害健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御寒保暖?哪些做法是有误的?“真真”为您答疑解惑。
误区一:冬季泡脚,水温越高越好?
真相:其实不然。民间认为用热水泡脚可以暖体祛湿、助眠驱寒,而且泡脚时间越长、水温越高,功效越好。实际上,长时间高温泡脚不仅会造成足部皮肤干燥,还可能因为血管受热快速扩张,导致心脏供血负担加重,出现胸闷、头昏等症状。因此,建议大家将泡脚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水温控制在40℃左右。此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孕妇及儿童不宜高温泡脚。
误区二:冬季门窗紧闭,无需通风?
真相:做法有误。冬季人们为了保暖,往往紧闭门窗,享受室内的暖气。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室内空气出现循环不畅、含氧量下降、空气污染等问题,人体长时间呼吸这样的空气可能导致“冬季缺氧症”,出现嗜睡、头晕头痛、反应迟钝等症状,对健康不利。因此,冬季可以选择在阳光充足、风力不大的时间适当通风换气,同时注意避免着凉。
误区三:冬季晨练要“趁早”?
真相:并非如此。冬季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缓解疲劳,还能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早晨气流淤滞,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较浓,植被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及空气中的铅、砷等重金属离子尚未扩散,新鲜空气较少。因此,冬季晨练适宜在日出后进行。而一天中的最佳健身时机则在14时至19时之间,此时,人体自身温度较高,体力较充沛,容易进入运动状态,不易造成损伤,对健康大有裨益。
误区四:穿得越厚就越暖和?
真相:并非绝对。衣服的保暖程度与其薄厚并不成正比,而是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当衣服厚度增加时,空气层的厚度相应也会增加,人也会感觉暖和。但如果这种空气层的总厚度超过了一定范围,衣服内空气对流就会加大,这时候衣服的保暖性不增反降,反而不暖和。因此,冬季穿衣服不是越厚越好,我们应该选择柔软、贴身的衣服,减少各层衣服之间的空气对流,才能得到最佳保暖效果。
误区五:喝酒有助御寒?
真相:适得其反。有些人感觉喝酒后身体会微微发热,认为“喝酒有助御寒”,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因为酒精会导致人体毛细血管扩张,加速体表散热。过量饮酒还会造成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散失过多热量,体感只会越来越冷,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酒后寒”。所以喝酒不仅起不到御寒作用,还容易使人感冒。
误区六:冻伤后可用雪水搓洗?
真相:并不科学。用雪水搓洗冻伤处的“土方法”只会加重皮肤组织损伤。正确处理方法是要让冻伤处快速复温,一般可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冻伤部位半小时左右,直到冻伤皮肤发红、变软、湿润为止。如果是肢体冻伤,要注意避免受压,同时抬高以减轻水肿。如出现红肿、疼痛加重,或出现水疱、血泡、肤色青紫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发布时间:2024-11-07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倏忽寒将至,今朝恰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此时如果防护不当,身体受到寒气侵袭,就会损害健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御寒保暖?哪些做法是有误的?“真真”为您答疑解惑。
误区一:冬季泡脚,水温越高越好?
真相:其实不然。民间认为用热水泡脚可以暖体祛湿、助眠驱寒,而且泡脚时间越长、水温越高,功效越好。实际上,长时间高温泡脚不仅会造成足部皮肤干燥,还可能因为血管受热快速扩张,导致心脏供血负担加重,出现胸闷、头昏等症状。因此,建议大家将泡脚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水温控制在40℃左右。此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孕妇及儿童不宜高温泡脚。
误区二:冬季门窗紧闭,无需通风?
真相:做法有误。冬季人们为了保暖,往往紧闭门窗,享受室内的暖气。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室内空气出现循环不畅、含氧量下降、空气污染等问题,人体长时间呼吸这样的空气可能导致“冬季缺氧症”,出现嗜睡、头晕头痛、反应迟钝等症状,对健康不利。因此,冬季可以选择在阳光充足、风力不大的时间适当通风换气,同时注意避免着凉。
误区三:冬季晨练要“趁早”?
真相:并非如此。冬季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缓解疲劳,还能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早晨气流淤滞,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较浓,植被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及空气中的铅、砷等重金属离子尚未扩散,新鲜空气较少。因此,冬季晨练适宜在日出后进行。而一天中的最佳健身时机则在14时至19时之间,此时,人体自身温度较高,体力较充沛,容易进入运动状态,不易造成损伤,对健康大有裨益。
误区四:穿得越厚就越暖和?
真相:并非绝对。衣服的保暖程度与其薄厚并不成正比,而是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当衣服厚度增加时,空气层的厚度相应也会增加,人也会感觉暖和。但如果这种空气层的总厚度超过了一定范围,衣服内空气对流就会加大,这时候衣服的保暖性不增反降,反而不暖和。因此,冬季穿衣服不是越厚越好,我们应该选择柔软、贴身的衣服,减少各层衣服之间的空气对流,才能得到最佳保暖效果。
误区五:喝酒有助御寒?
真相:适得其反。有些人感觉喝酒后身体会微微发热,认为“喝酒有助御寒”,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因为酒精会导致人体毛细血管扩张,加速体表散热。过量饮酒还会造成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散失过多热量,体感只会越来越冷,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酒后寒”。所以喝酒不仅起不到御寒作用,还容易使人感冒。
误区六:冻伤后可用雪水搓洗?
真相:并不科学。用雪水搓洗冻伤处的“土方法”只会加重皮肤组织损伤。正确处理方法是要让冻伤处快速复温,一般可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冻伤部位半小时左右,直到冻伤皮肤发红、变软、湿润为止。如果是肢体冻伤,要注意避免受压,同时抬高以减轻水肿。如出现红肿、疼痛加重,或出现水疱、血泡、肤色青紫等症状,需及时就医。